智慧医保服务机器人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多个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医保公共服务,加快“智慧医保”建设。引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载体的智慧服务机器人成为医保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课题。南大电子与全国多地医保部门持续探索人工职能和机器人在医保服务的深入应用,结合城市15分钟生态圈,打造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医保+金融+政务”智慧服务生态,有力推动了医保服务体质升级与医保事业改革创新。
与南京医保打造全国首款医保机器人 赋能医保经办
为持续推进“智慧医保”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提升智能化医保建设水平,南京市医疗保障局在“数字政务服务”领域进行大胆尝试,联合南大电子共同打造全国首款医保服务机器人。医保机器人具备九种业务能力,即听、看、说、展示、办事、学习、续航、避障、走动,其中作为核心能力,机器人通过自主学习及医保知识库的更新,进行多维度的交互展示,依托“掌上办”、“网上办”等实现自助办理;同时,机器人实现了主动迎宾、智慧导航、送物带路、电子地图、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查询打印,疫情防控、成果展示、留言簿、好差评、12393等线上拓展的十二项服务功能,创新了服务方式,提升了服务质效。
医保机器人同时满足了参保群众“日常办”、特殊时段“随时办”、特殊人群“舒心办”、参保群众“就近办”四大需求,正结合“15分钟医保服务圈”持续扩围和医药机构“前台办”工作推进,医保服务机器人将活跃在各个经办机构、医药机构,通过打造“掌上办、就近办、智能办”三位一体的医保服务格局,全方位传播“南京医保、健康依靠、幸福美好”理念。
金融+医保跨界探索
数字化浪潮下,银行网点在为客户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同时,也在着力发展生态化、社区化的非金融服务,因此,银行网点通过增加医保服务,满足更多中老年人需求,吸引线下流量、维系存量客户,提升品牌美誉度。南大电子通过与银行网点、医保中心多方合作,打造银行厅堂机器人“数字员工”,在网点除提供日常金融产品和服务外,在面对中老人或特殊需求客群,可提供中老人群体关注的医疗保障的最新宣传政策、医保账户余额查询和明细查询等服务,甚至可在机器人上授权、开办医保业务,更可以有针对性的推介个人养老金等金融产品。
在医保服务大厅,新一代机器人常规服务是协助医保机构进行医保政策宣传、业务查询等服务。为了应对医疗风险,降低医疗负担,补充基本医疗不足,机器人可以向用户推荐由银行提供的医疗保险、医疗后付款产品、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帮助用户增加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供给,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医疗需求。
跨界融合下,金融和医保可进一步结合探索,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在医保金融化、金融社会化、建立“医-银”融合机制、提高居民健康保障管理能力等方面持续探索布局,为全国的医改工作带来新的启示与助力,加速各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提升大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华波在淮安医保中心调研与机器人互动
江苏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红红在南京医保中心调研与机器人互动
医疗服务机器人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加速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同时也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五”规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智能医疗装备的发展,鼓励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医学服务模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智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鼓励行业企业聚焦智慧医院建设需求,加快研制导诊、辅助检验、职能无接触式医疗机器人。
立足新阶段,南大电子正积极探索智慧服务机器人在智慧医疗、智慧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服务场景,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突破行业服务难点,打造了“医院智慧导医”、“护理宣教机器人”、“智能医药服务机器人”等多个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新物种。智慧服务机器人在医院门诊大厅可为患者提供导医导诊、预诊分诊、挂号咨询等服务;在住院部可为医护人员提供体征监测预警和健康宣教等服务;此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由银行提供的“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结合场景需求,即解决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同时提升了金融产品转化率。
智慧服务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正深刻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就医方式、宣教方式和健康管理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和大众的认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智慧服务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在让老百姓享受高品质健康服务的同时,将为会医疗行业服务带来创新性、颠覆性的变革。